CCII:首先请先简单介绍一下您在设计道路上的发展历程。
|
|
王:我不是科班出身,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版画系,平时非常喜欢平面设计,毕业后在一家杂志社任美术编辑,92年进入浙江理工大学(原
|
浙江丝绸工学院)任教,先后教过素描、色彩、时装绘画、摄影等课程。96年成立装潢设计专业,便真正接触到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同年创办了自己的设计机 |
构,期间所上的专业课程有字体设计、编排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海报设计、展示设计等。当时杭州的服装行业兴起,快速发展,对品牌设计的需求很迫切, |
设计 机构承接了大量服装品牌塑造的项目,杭州大量的服装品牌都有过设计合作。 |
|
CCII:您是2004年就参加了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么这个奖项对您个人的设计生涯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
|
阮:其实对我的成长,影响我的人很多,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真的!
|
|
CCII:您的作品《四方美术馆标志》曾获得2006年国际标志双年奖文化类金奖,这个奖项对您个人发展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
|
王:04年的那件获奖作品就是一个少年装的品牌,是一个深度合作的企业,从企业创办初始就一路跟随其成长,从形象策划到款式风格,从图形纹样到商业展示,
|
全程协助,体会到了设计与商业的真正关系。06年的获奖作品是杭州文三教育集团的形象设计,是个文化机构的项目,也是比较感兴趣的行业。设计作品在专业
|
的比赛中获奖,对设计师来说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
|
|
CCII:10月份在CCII杭州巡展的“创意中国 解读当代”的论坛中,您作为特邀嘉宾也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您对CCII创意城市巡展这个活动是怎样看待的呢?
|
|
王: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与学生对话,真的很高兴,这样的巡展活动很好,为中国设计师营造一个良性的设计生存与发展空间,
|
希望通过CCII的平台,能有更多的优秀设计师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中国设计界新一代的新秀人物与领军人物。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一线设计师关注设计教育, |
参与专业教学,将商业设计引入课堂,带来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高水准的设计人才。 |
|
CCII:目前您任职于浙江理工大学视觉传达系,并且从事了多年的设计教育工作,那么您觉得现在中国的设计教育体制有那些需要深入的地方呢?
|
|
王:尽管任教多年,但说到教育体制还是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又无法触及的话题,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背诵记忆、应付考试。应试造成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
|
把成绩当作唯一的人生目标,这样的教育模式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成功是背道而驰的。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地重复旧的知识,不允许有创新的想法。因 |
为学生"只背不懂",这就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把优秀的学生训练成了没有创新、理解,没有个人意识的考试机器。简单地说,急功近利的思想或多或少地 |
左右着我们的设计教育,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是如此。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不够活跃。
|
所谓教育体制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想改革,谈何容易。 |
|
CCII:您从一个导师的角度,希望设计学生在校期间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培养和积累呢?
|
|
王:其实大学四年的时间真的很短暂,要学的要做的东西实在太多,对于有明确人生目标的学生来说,大多会很好地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
有以下几点期望:
|
1、目前的设计类学生有相当部分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家长、老师从升学的目的考虑报考设计专业,而非孩子本身有艺术天赋或自己真正热爱艺术、热爱设 |
计,由于目的的错误,导致学生学习上缺乏兴趣,进而缺乏主动性,毕业后有很大部分学生转行,不再从事设计类工作,因此作为学生,我希望家长和孩子应明
|
白一个人真正的潜力在哪里,爱好是什么,而不是为一纸文凭,活出自己内在的召唤才是生命的本质。
|
2、注意发展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又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如何领悟客户的设计诉求,如何对客户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都有赖于交流、沟通和表达的 |
能力。
|
3、注意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手绘造型能力和动手操作技巧等,灵巧的双手将为你的设计创意插上飞翔的翅膀。
|
4、要有商业头脑,从商业的角度思考设计。设计是商业,是用艺术的手段解决商业的问题,而非艺术,切勿把设计等同于艺术,执著于此。这有时也取决于教 |
师的理念与能力。
|
5、多看各种展览,多学习国内外的优秀设计作品,多参加高层次的专业设计大赛,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开阔视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