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I:首先感谢您在CCII798国际设计馆开馆之际接受我们的采访,可能大家之前对您的了解还更多是从您的作品,例如:历年的One Show China青年创意营的视觉 |
设计等,今天借这次机会,我们也很想听听您讲讲自己在设计道路上的发展历程?
|
|
蔡:其实这和许多设计师应该有不少相同之处。我的求学阶段都在台湾,毕业后也不例外地到广告公司任职,而后选择到北京发展,这是人生里较大的转折;而在 |
4A广告公司任职也是个好的历练,国际性的4A公司都很注重“策略思考”,它并非只是一个设计物的思考,而是对市场与消费者层面的全盘考虑,这是对我帮助很 |
大的。而后也自己成立过设计工作室,再到成立设计公司等,在北京生活并工作快17年了,经历了很多也学习了很多,这都是我设计道路上愉快的经验。 |
|
CCII:从台湾后来转到北京发展,从一个创意人的角度来看,您觉得北京这座城市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呢?
|
|
蔡:北京,她毕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刚来北京时候还没有三环路,而如今十几年后变化如此之大,可以见证着这一切我感到很开心。但历史感与现代感 |
的交融是最吸引我的,虽然它们并不是融合的很好(笑),这个问题令我想起一件事,如果当年中央政府听取专家学者如梁思成的建议,让北京在二环以内保持原 |
状,一切发展都从二环外开始,那现在21世纪的北京城,恐怕全世界无一城市可与之媲美。 |
|
CCII:我们都说“设计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细节”,那么您的设计灵感是如何从生活中发掘的呢?
|
|
蔡:我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敏感度”,这个词恰恰能很好地解释你的问题。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在没有敏感度之下,我只能说它是句很空泛的口号。 |
一个设计师如果不具备敏感度,无法对生活周遭的一切人事物有所感知,什么也无法发掘。而这个发掘的过程与发掘的机率,就是设计师个人的经验了。在我以往 |
到学校里授课或讲座时,学生也一定会提到这个问题,以我来说,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我认为设计师应该养成“纪录”的好习惯,随身的笔、本子和相机以及多 |
阅读,灵感都在里面。 |
|
CCII:在设计领域里您也获了很多奖项,特别是在2006年的双年奖中,一举拿下了全场大奖和视觉识别类金奖。那么您觉得参加这个奖项,对后来的设计发展有什 |
么重要意义吗? |
|
蔡:06年是我第一次决定参加标志双年展,我认为此时的双年展已处趋于成熟,虽然幸运地获得了全场大奖与金奖,从个人来谈是个鼓励也是肯定;但我仍然觉得 |
获奖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一个心态,对于真正喜爱这个职业与专注地产出优秀作品的心态。
|
|
CCII:事过两年,今年2008年再次参加双年奖,这次您有怎样的期许呢? |
|
蔡:标志双年展的创始对内地乃至华人设计圈都是个重要的里程碑,获奖与否并不重要,我更关心的是CCII标志双年展的未来。时至今日国际上已陆续出现几个重 |
要的同类型设计竞赛,那些举足轻重的竞赛为什么在不菲的报名费之下仍令大家趋之若鹜?最关键就是该奖项的权威性,这其中亦包含了公平与公正,评审的专业 |
水准以及奖项的国际视野。我一直关注并观察着双年展十年来的发展,在度过了探索的阶段后,我已看见CCII所做出的贡献,并相信CCII双年展更将朝着以树立行 |
业标杆为目的的专业领域不断发展。 |
|
CCII:目前CCII国际设计馆正在展出“87届ADC年度获奖作品”、“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作品、为生命而设计等内容,您对这此展览是如何看待的呢? |
|
蔡:很好。CCII的这个平台为设计师们提供此一观摩的机会,这是个实质的或者说是做实事的榜样。我认为在这样的平台下,CCII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加紧 |
密。像为生命而设计这样的主题就很好,以往在其他的此类型活动中,大多只着重在平面类,但CCII的这个活动却有着实质上的突破。设计不仅是创造,它更要去 |
解决人们生活中的不足,这才是设计的意义。我会不断地关注CCII的这个活动。 |
|
CCII: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国内的诸多产业都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您觉得对中国的设计市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
|
蔡:这个问题比较广泛,我只能提供一些个人的浅见,虽然我并不能通盘了解对设计市场影响有多么大, 但我觉得金融危机其实对中国的设计市场影响是正面的,
|
我们看到的总是因危机而缩减了预算这个表面现象,但不妨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也许让更多中国的生产型企业上了很好一课;但真正是否影响我们设计从业者,这 |
也应以设计产业的类别的划分,但总的来说,设计师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所应该面对与积极地完善自身,这却是时刻要思考与警惕的问题。 |
|
CCII:除了商业设计运作之外,您也同时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您怎样看待目前的设计教育现状呢?
|
|
蔡: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个老问题了。而我关心的仍然是师资这个最关键的问题。这些年来体制的开放与转型,让许多原本不是艺术类的院校也相继地开设同类课 |
程,基于学校的经营考虑姑且不论对错,但没有好的师资就严重地影响了一代代的毕业生。虽然已有不少名校可以解除这个危机,但仍有数不尽的院校仍在继续 |
着;而我想说的是,绝大部分的教师只有能力告诉学生“设计是什么,标志是什么,海报是什么”等等,却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怎么做,如何去做,如何去思考!每 |
年数十万艺术类科系毕业生放到社会来,不但因没有竞争力而造成求职的困境,更因专业的素养不够做了很多垃圾,这影响的是中国的设计未来。我们不能也不可 |
能只靠前辈或拔尖儿的设计师去撑起中国的设计地位,所以我认为师资是关键的环节。 |
|
CCII:您觉得作为创意产业核心动力的设计人才,他们应该具备那些素质与能力?
|
|
蔡:这和上一个问题也是相关的。我总会告诫学生,他们是否已经想好了干这行,这不是热爱就可以的,热爱是动力而已,而是否做好了面对市场竞争的准备才是 |
重要的。在设计产业初期阶段,设计师也许拥有相当的专业能力就行,但那仅止于自身的专业素养,现在却要对自己的设计道路和市场的现实情况相互结合,这就 |
是经济市场化的结果,因为设计师不能只是闭门造车地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去思考和判断,所以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定位,定位自己的发展方 |
向。 |
|
CCII:目前您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了,那么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未来想创业的设计师们提一些参考经验好吗?
|
|
蔡:坚持。这是我最想说的。还有上一点说谈也包含在其中。
|
|
CCII:您在未来的设计发展中的远景目标是什么? |
|
蔡:这个问题我可能还没有仔细想过,只有专注地去做好每一件案子,这也是个不断累积和学习的过程, 因为每走一步路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