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I:柯力品牌设计公司是98年成立于上海,至今也有十年的发展历程了,您是一路看着“柯力品牌”走过来的,现在回顾这十年,有什么样的感慨呢?
|
|
柯力:这十年大概也正好是“中国设计”长大的十年吧?要养个孩子,也该是小学三年级了;感慨良多。如果非要总结,两句话,六个字:第一句——“不容
|
易”;第二句——“有意思”。 |
|
CCII:那么十年来,一直激励您不断拼搏的动力是什么呢?
|
|
柯力:“有意思”。 |
|
CCII:您是参加了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当时获得这个奖项对您公司发展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
|
柯力:应该是“上海银行”的品牌设计这项目吧。与其说是获奖有意义,倒不如说是这一项目和客户的成功及影响力,对我们更有意义。 |
|
CCII:后来您作为CCII首企形象研究会的理事,您对“创意为公,设计立国”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
|
|
柯力:“创意为公”这“公”字儿如何解?是不是个“大众”的意思?如果是这意思,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创意”或者说“设计”,如果不能为社会、为大众带
|
来并创造价值,其实也就不可能为企业、为品牌创造价值,也就没有了“设计师”这一饭碗。至于后一句“设计立国”,呵呵不客气讲,略“空”了些。当然,换 |
个角度也解得通——有朋友的一种说法:邓公小平不正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总设计师”么?作为“同行”与“同乡”,我蛮认同,也很骄傲这样的评价与说法。 |
|
CCII:柯力发展一直坚持的“洞察+概念+创造”的“PCC”理念,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公司理念及品牌期许呢?
|
|
柯力:“洞察+概念+创造”的“PCC”理念,源自十余年前“KELIDESIGN”最早的工作室LOGO,是一个“眼、心、手”的组合图形设计。2000年我们出版第一本设计 |
年鉴时,对此有过诠释:……“洞察+概念+创造”这一理念,其实亦是对一个过程的描述,好的、出色的设计能产生的惟一与必由过程;也可能换个说法“分析、 |
判断、行动”,就成了每个人每天都在干、都得干的一桩事儿……我们以为,出色的设计不只是形式,不只是视觉,它更是一种思想的凝结与概念的必然……“如 |
苹果树创造苹果一般自然”。 |
柯力:所以,如果说到“理念”或“品牌期许”,那么可以简单总结为我们的一种“设观”——“设计=创造沟通价值”;亦由此,我们面对“品牌”与“品牌设 |
计”的态度,一如面对一粒种籽一株幼苗或者一棵树,我们把自己当成“老农”,当成“园丁”,用心用脑用手去栽种、去培育、去维护、去管理。让开花、结果 |
成为必然。让品牌的成功如“苹果树创造苹果一般自然”。这个时代已太难容纳侥幸的成功,品牌亦如是。“品牌设计”也好,“品牌顾问”、“品牌管理”也好, |
根本的作用与价值,就是如“老农”如“园丁”培育花草、庄稼那般——“控制成长;控制成功”。 |
|
CCII:在这十年发展中,“柯力”创作出了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上海银行等,我们也相信每个成果的背后都会有一段故事,您记忆中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吗?
|
|
柯力:“上海银行”这项目最具价值的点,恐怕就是“合适”二字;因为“外滩金融街”这样的品牌核心识别概念是国际的、中国的,更是上海独有的。这也是我 |
们能第一个打破中国银行业品牌形象“孔方兄”一统天下误区的成功之处。类似的故事与经历,每个项目与作品其实都会有的,深浅而已。我的工作的“有意思”, |
也就在这里。 |
|
CCII:在上海发展这么多年,您觉得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具备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
|
柯力:由“中国制造”而“中国创造”,已经成为“国之大势”,人所共知,倒也恐怕不必再来讨论。近期全球化的“金融海啸”,更是加剧了所谓“中国创意产
|
业”的紧迫感。至于说到对发展现状的观感,个人之见,觉得可以以“需求紧迫、市场巨大、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来形容一下。以我之所见,对“创意产业”最 |
起劲、最来劲,亦最是盘满钵满的好像还是地产商多。呵呵,所谓“乱世”呀!不过,“乱世出英雄”对不。 |
不过就“创意产业”本身内涵与定义而言,这说法(Creative Industry)该出自英国;而香港叫做“创意工业”,台湾则称之“文化创意产业”。而美国、加拿 |
大与澳洲则叫做“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y)。个人更认同美国的说法一些。为什么呢?“版权”,必须包容“创造性、价值性、市场性、持续性与规则 |
性”等等才能成其为“版权”;而假如不具有“创造性、价值性、市场性、持续性与规则性”的“创意”又是什么呢?“梦魇”而已。 |
“做事儿”与“作势儿”是不同的。后一个是“装腔作势”的“势”。希望能看到这行里,“做事儿”的人更多一些,这个行业才能有更大的未来。 |
至于上海的优势,我想很简单,“设计”也好、“品牌设计”也好、“创意产业”或“版权产业”也好,花花草草的姹紫嫣红、环肥燕瘦,看上去各有各的不同, |
但其根基与土壤却都是“市场”与“经济”。而能称之为中国的“市场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城市,无论由历史、传承,现在与未来等等来讲,上海都可说是当 |
仁不让的。——当然这一中心并不是惟一的,毕竟,这么大个国家。 |
|
CCII:您觉得作为创意产业核心动力的设计人才,他们应该具备那些素质与能力?
|
|
柯力:比较巧,前一阶段由于公司团队培训的需要,正好花了些时间与精力阅读并研究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前面讲“洞察+概念+创造”的“PCC”理念时,其实已 |
说了这个话题了。如果再清晰些,在我看来,要成为一个好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其实只有三点;请留意排序: |
No.1——理解与观察能力; |
No.2——分析、研究与判断能力; |
No.3——组织与计划能力; |
听上去有些“平白”如废话对不?令人有些失望是不是?怎么没有“艺术、文化、创意、沟通、美感、激情、灵感……”等等的位置呢?我告诉你,全在这三点里 |
面了。得你自己看、自己悟。 |
前一时看美国人的一本书,书名大概就叫《如何成为优秀的设计师》,采访了全美几十位各行各业的设计师,就有类似的问题。几十位设计师的回答各有不同的表 |
述,但其核心意思汇总起来,我一下都乐了。跟我上面的三点说法几乎一模一样。上月在广东,与香港余志光、北京晏钧、广州王绍强几位同行聊起来,说到这话 |
题,大家都深有同感。 |
|
CCII:目前您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了,那么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未来想创业的设计师们提一些参考经验好吗?
|
|
柯力:算不上什么成功吧。过来人倒还可以算,摔的跟斗比年轻人多而已。现在的年轻人都比我们年轻时聪明,“老生常谈”未必有人爱听。况且不“摔跟斗”的 |
成长,未必就是好事情。 |
可以简单说三句:一、“客户的客户,比客户重要”;二、“别把所有的客户都当成客户”;三、“做得比客户的期待更多些”。其实是三句常识,也都该算是
|
“废话”。常识往往都很“废话”,比如“吃饭张嘴;拉屎脱裤”一类。 所以对想创业的年轻设计师们,你们听不听的,压根就不重要。常识与“废话”,压根 |
儿就不是听懂的。你们自己去冷暖自知、感同身受的“感”与“悟”,比我的废话更重要。 |
|
CCII:柯力在未来的发展中的远景目标是什么?
|
|
柯力:十年下来了,也该有一些不一样的、更好的前进方式。有些计划正与同行在酝酿与沟通中,尚未尘埃落定,所以还不便透露。原谅先卖个关子:会是一件可
|
以说对中国设计界有影响的大事吧。
|
谢谢各位耗功夫,听我的这一番啰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