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设计师专区
 
团体会员专区
 
学生会员专区
设计对话  
   
  双年奖获奖设计机构专访——跃鲤品牌总监郑跃鲤
  他的作品欣赏
 
  郑跃鲤
 

浙江宁波人

  CCII首都企业形象研究会理事
  Icograda国际平面设计联合会会员
  创意中国产业研究院专家委员
  雁南艺术机构、《艺术名家》杂志设计总监
  获奖经历
 

1998年 浙江省首届公益广告大赛银奖

  2000年 绿平面——环保主题招贴展优秀奖
  2002年 中国设计艺术大展优秀作品奖
  2003年 第二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奖
  2003年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入围百强
  2004年 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铜奖
  2005年 人性极限——国际设计连线全球竞赛优秀奖
  2005年 第三届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2项入选奖
  2005年 平面设计在中国05展2项入选奖
   

2006年 4件作品入选《亚太设计年鉴》第二卷

    2007年 06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银奖、铜奖、优秀奖
   

2008年 13件作品入选《国际设计年鉴2008》

     
 
 
CCII:您参加了04、06两届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并且也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能否简单回顾一下您的获奖历程?

郑: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专注于品牌设计这个领域,应该说比较喜欢和投入,能够获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也坚定自己在这条道上继续前

进。我把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看作是品牌设计方面的一个标杆,那么在这个平台上检验自己,就知道差距,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在上面竞技,能学习到好的设计,
确实是一个动力,你必须要努力积累,紧紧跟上并不断超越。
98年就已经知道双年奖,但当时刚刚毕业,根本不成熟,对设计的理解太浅。我大一大二还在酒店做美工挣生活费,那时电脑还是586,我读书的学校并不是纯正
的专业院校,是个综合类大学,科系建立没多久,还叫工艺美术系装潢设计,专业系统的设计教育谈不上,可以说老师也是和我们一起学习并理解设计。大学出
来没什么家当,幸好自己算是个勤奋执着的人,那就慢慢积累吧,所以之后也就认真做设计,同时欣赏历届的双年奖获奖作品,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观念
认知。2002年投稿了,但是没入围,很失落,检讨自己,继续参赛,希望获肯定的愿望比较迫切,我想每个设计师都如此吧。2004年第四届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
我送了2件作品,其中一件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征集作品,个人当时比较满意,我想入围没问题的,于是带着一点点自信等待着评选结果。04年双年奖首先是
ADC的展览和国际大师论坛等学术活动,评选是在最后,我当时正准备回杭州,接到了任会长亲自打来的电话,说我得奖了,是铜奖。心里乐了,努力得到肯定是
很开心的。当晚有个获奖设计师的PARTY,就留下来,并见到了几位国际大师,那次经历很难忘。06年我提交的作品更趋成熟,所以也获得了更好的成绩。
其实参与双年奖的设计师都希望获得好的成绩,我现在觉得双年奖促使我们努力超越的过程更有价值。这是设计师之间无声的交流,双年奖凝聚了优秀设计师群
体,同时历届城市巡展的宣扬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会始终支持和参于。
非常有意思的是98年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创办,我在那一年设计从业,算是与双年奖共同成长了,千万不能掉队啊,呵呵。

 

CCII:您长期专注于品牌视觉创新研究,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一路至今的收获感想?
 

郑:品牌同消费者一样一起成长,情感维系,随着时代的变化,品牌面临一个多元而快节奏的社会背景,消费者的认知和价值观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他们希望自

己成长的同时,品牌也要顺应时代。一场始于国际品牌更新换代的品牌更新风潮席卷中国,于是全球化的概念铺天盖地,英文品牌闪亮登场,所有不愿自己落伍
的企业都开始品牌的重新创造,“跟风”,即所谓“潮流”,确实是品牌设计中的一股强大的推力。
我们知道每个品牌都崇尚个性,唯一性,创新是设计师对品牌设计的最高追求,但是有些客户是相对保守的。尤其在品牌老化或考虑品牌更新的客户面前,给他
讲述国际性的设计趋势有助于我们把创意贩卖出去,争取自己的主动。
在品牌国际化的声浪中,设计师容易走入误区,品牌国际化只是视觉的呈现,并非核心理念。国内目前的品牌形象西化严重。我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
尽可能表达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魅力,才能使品牌深入人心。
在市场和艺术两方面兼顾的品牌创新设计才是最有力的,你先把本土的品牌设计搞好了,提高了,自然可以逐步完成与全球品牌的对接。
 
CCI:跃鲤品牌设计是您一手创办,如今事业有成,请您介绍一下创业心得,给我们新入行的设计师一个参考的风向标,也是一个欢欣的鼓舞。
 

郑:一个品牌项目的设计是一项综合工作,需要管理、营销、社会学、民俗文化、心理学等学科整合构建。所以,平时我喜欢看一些管理财经类、时尚类、人文

书刊,这样涉猎面广,知识结构丰富些,会利于从宏观上把握设计。而且设计师定要深入生活,用心体验,如此,碰到项目自然得心应手。
类我有逛超市的习惯,始于在广告公司的历练。超市中的信息含量几乎含盖我们的日常生活,这里是品牌展示、竞争的舞台,创意可以从这里找到突破口。
另外,平日的设计手稿累积,使我对设计项目的表现成竹于胸,提高了效率。
做设计,有时候也是和客户一起做。挑剔的客户有些建议也并非不可取,所以设计师也应站在客户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能有太自我的情绪。只有双方一起,方
向一致,积极沟通,定能做出合适的好设计。
全心作好每个设计,服务好每个客户,很好的设计习惯,加上热爱和勤奋,如果还有出人的天分,你一定会一步步实现自我价值。
 
CCII:“策略至上”是跃鲤品牌设计的理念,那在具体创作工作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的?可否举个具体的案例,概述一下这一理念如何指导实践?
 
郑:讲到策略,那是每个品牌成功的第一步。我们接手一个项目,不是取个文字,几个字母就能开始倒腾了。客户想要什么样的形象?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同类品
牌是怎样的一些形象?怎么独树一帜?首先是一大堆问题需要分析。接着梳理出一个品牌设计的主题策略,据此推定品牌的色彩、气质,进而顾及到未来视觉推广
的形式,然后提炼寻找视觉元素,真正开始视觉表现阶段。
04年,我们接手雪窦寺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雪窦寺为我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弥勒道场,考察了大多数佛教寺院的形象,还不系统,都没有太多自身的特点,几
乎都是莲花座或万字纹的形态。所以为了表现雪窦寺独有的佛教形象,我们确定它的气质应该是灵动和充满幻境。在佛教的六色教旗上我们了解到蓝色代表佛教慈
悲和平的主旨,黄色寓示中道了义,这正好贴合弥勒佛的宽厚与包容,于是定下黄色与兰色的标志色彩。
弥勒形象是必须要表现的一个元素,但是不能这么简单的表现,在众多的佛教相关元素中,我们找到了香火这个元素,香火环绕而上,化作端坐祥云的弥勒佛神
像,于是标志的轮廓出来了。香火这个元素好在可以连接起寺院与香客的情感,能得到很好的心理认同。于是标志马上获得了首肯。这个案例说明了策略在品牌
设计中的重要性。

CCII:您觉得一个优秀的品牌视觉识别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包涵什么内容,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是如何结合客户企业的特点选择、运用元素?请以贵公司的得意
之作为例简要说明。

郑:一个优秀的品牌视觉识别设计首先是要为客户带来效益,它首先是表现企业品牌的属性、精神特质,进而通过视觉的呈现表述一种亲和力,获取消费者的心理
共鸣。从专业层面他必须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它的色彩、造型、甚至品牌命名一定以最少的阻力、最佳的视觉冲击力完成品牌的信息述求。
比如我在2005年服务的项目——杭州大剧院品牌形象设计。一个品牌形象的塑造一定是具有唯一性、个性化、归属感和亲和力。所以我在杭州大剧院建筑的平面环
境图中寻找元素,从中发现“平湖秋月、涟漪、唱片、音符”,这些传统与现代元素糅合一起完美适合地表达杭州的情境,也在国内大剧院中体现鲜明的个性。方
案随即得到了杭州文化局领导和大剧院的认可。
 
CCII:中国设计师和国外设计师有没有差距呢?如若有,您觉得差距体现在哪里?您如何看待这种差距,中国设计师应当如何正确对待?
 
郑:要说中国设计师和国外设计师的差距,那是显而易见的,我指的是群体,不是单个的设计师。我们中国的设计师也不差,关键在于整体的社会环境、审美取向
、设计价值认同、设计教育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综合因素导致目前中国设计师的地位不太高,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中国人向来贯彻中庸之道,所以国民的思维求
稳,保守,不善突破。体现在设计上那就是想象力、表现力没有国外的高,当然现在的年轻设计师的创造力还是有所瞩目的,但我们的这一痼疾并非朝夕能改,永
远靠那么几十个优秀的设计师来撑脸,并不能代表中国的设计现状。
中国的现代设计都是学西方的,学的是表象,拉丁字母的设计那是人家国外设计师的强项,而我们中国的设计师千万别把本民族的精华给丢弃了,汉字可是比拉丁
字母深厚的多,要知道你的消费者可是中国人。一味学西方的,不但超不过人家,还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自信。
全球设计界正在逐步认同中国的设计,北京奥运更是把中华文化神奇地展现出来,只有自身的底蕴上去了,将那些西方的形式法则吸收进来,我们的设计就会不断
进步,形成自己的设计文化。国际化,不是非得几个英文字母就可以体现的。
另一点,我们要学习国外设计师的勤奋、执着,那是真正的喜爱设计、也是责任心的驱使。
听一位设计师朋友讲过,大概有个法国的设计师为获得一个最好的天空的效果,硬是拍了一个纸箱的照片打印挑选。设计也要讲毅力的,如果你不喜欢,仅当一份
工作,那你是肯定做不好的。对待设计的每个细节,每个环节,我们的设计师肯定要有很多功课要补。虽然设计的价值认同还较低,但是我们对待设计的态度不能
低,毕竟你从事这份事业,希望有一天它带给你荣耀。
希望和所有设计师一起共同努力!
 
CCII:您对现在国内大专院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式是否认可,在您看来,是否需要哪些改进?
 
郑:国内设计界对中国的设计教育的讨论和实践已有多年,对学生的培养也有所改观,目前普遍推行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摆脱设计的束缚,同
时引进国外著名设计师的讲授以及双方的教育合作。这些努力已经很不错,但基本还是停留在创意表现层面。对学生观念的培养还是没有促成。如果仅有创意表现
,那么这个学生的培养还是不健全的。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他必须要有全面的设计掌控能力,他必须了解设计不是表现在纸面上,他应该明白设计在
整个经济行为中的作用,他要知道怎么样的设计才能推动品牌发展。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有全局观的设计师,经验的不足或许可以靠全面的意识和能力来弥补,这对
学生的就业也是很有益处的。
我们的院校应该提升对学生观念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单兵作战的能力,这样我们的团队组成才更有战斗力,这样踏入社会的设计师才能够瞬间融入集体,为客户
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友情链接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中国传媒大学 | 浙江大学 | 上海师范大学 |  
  | 中国创意在线 | 创意财富网 | 创意天津 | 天津创业网 | 创网 | 红砖厂 | 国际艺术界 |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 | 香港创意产业及科技创新委员会 |  
  | 中关村创意产业网 |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 | 天津创意产业网 | 重庆创意产业网 | 南京创意产业协会 | 北大新媒体 | 青岛工业设计协会 | 凌奥集团创意园区 |  
           
ccii ©1999-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ed :2009.4.20